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提升教学质量,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,4月3日中午,医药学院药学教研室《仪器分析》课程组全体任课教师,围绕“如何提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”主题,开展了《仪器分析》课程集体备课活动。
会上,课程负责人刘艳红老师介绍了本学期课程安排、各专业的基本学情,并就日常教学规范、教学资料整理、各章知识要点、授课注意事项、考试安排等基本情况向新进教师进行了阐述。
随后,课程组教师逐一对《仪器分析》的重点章节、重点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进行了阐述。
徐兰老师针对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,她将理论内容与实验课有机结合,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实际观察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,启发学生思考各部件的功能,在实验中掌握仪器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,充分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,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。
刘妍妍老师对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授课设计进行了阐述,在讲解分子内振动能级与振动频率、振动形式等基本原理时,通过宏观上案例——弹簧与小球的振动,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内原子与原子之间的振动;在知识的运用方面,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物质,如对聚苯乙烯,通过对其进行红外谱图解析,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让学生带着问题学,学有所用,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。
宋宁老师对色谱法概论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分享,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思考光谱法的局限性,以此引出色谱法。通过茨维特分离植物色素的实验,讲述色谱法的起源,介绍色谱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科学家以及关键技术发展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并通过具体案例向同学展示色谱法在生物医药、环境、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最后通过小组讨论,总结色谱法发展历程并探讨色谱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,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色谱法的发展历程,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。
杨铭老师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的授课设计思路,该内容较抽象,学生较难理解,为解决此问题,通过课前复习前面章节的内容,对比高效液相色谱法与之前章节的异同之处,帮助学生知识迁移,降低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难度。
本次集体备课,课程组教师基于课程要求,在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,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,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出发点,精探教学策略,把握知识链接,侧重过程方法,对教学计划、教学过程、教学内容拓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,为提升本学期《仪器分析》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。